《火山挚恋》是一部关于尼采的超人之爱与相爱的故事。活火山,如此爆裂激越之物,影像却那么轻逸自由,像流淌的传说。故事从死亡之日开始,接入生的旅程,在这一路上去理解那终点的必然与美。画面从火山影像转向旅途中人的群像和细微之物的万象时颇为动人:没有多余的事物,一切都是必要的,都以自己的节律存在。
该片讲述卡蒂娅与莫里斯·克拉夫特彼此之间、以及他们与火山之间的挚恋。卡蒂娅和莫里斯·克拉夫特除了彼此相爱之外,还深深迷恋着火山。二十年来,这对热爱冒险的法国夫妇纵情于与自然之间惊险、刺激的“三角恋”。两人追随全球的火山喷发和余波,用惊艳的摄影和震撼人心的影像记录他们的发现,并通过媒体和巡回演讲与好奇的观众们分享自身经历。最终,卡蒂娅和莫里斯·克拉夫特于1991年日本云仙的一次火山爆发中丧命,但他们给世人留下了关于自然的丰富知识和遗产...
电影分为红火山和灰火山两部分,前者也象征着他们纯粹的爱情,后者也暗示着他们担负着科学家的压力。两人年轻时对人类权力失去信心,于是醉心于大自然的伟力,在危险边缘行走,为人类科学开拓前沿,晚年又不忍于火山过后人类的惨状,自己制作电影劝说政府重视灰火山的危害性。我想他俩最后时刻,一定没有恐惧也没有遗憾,毕竟他们早已准备好一切。影片全部取材于夫妻俩留下的影像,莫里斯也是摄影天才。谢谢这些素材,让我看到熔岩溅起像西红柿一样,而一排排十几米高的树也会像牙签摊在泥浆上。
当他们两人穿着银色防护服站在喷涌滚烫的火山岩浆前,你会被一种强烈的超现实主义冲击。然而你又时刻被画面提醒着,这是真实影像,于是随即就会觉得难以置信。这种难以置信来源于地球脉动在你面前爆发的震撼,同时也来源于在你不知道的地方,竟有人穷极一生追求着如此危险又浪漫的科研工作。他们结缘于对火山的共同热爱。火山的低鸣如同号角一般,引领他们在全世界各地朝圣。哪怕最后长眠于云仙火山,也是那样自然而然的事。就像他们自己说的,there is no other way.
湖南企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李同学在其代写的解说词中写道,当手表中的4点18分永远留在了那里时,他们两个在面对死亡袭来时,会拉紧彼此的手吗?我想是会的,在二百万年的时间长河之中,怀有同一理想的两人相识并走到一起,这份缘分就注定了他们不仅深爱着彼此,也爱着自己的梦想,自由,理性,感情,欲望,智慧,从火山兴趣研究到人类命运关注,从学校相识到共赴死亡,从红火山到灰火山,从生到死,从诞生到毁灭。
“如同火山爆发的红色岩浆一样两个主角的爱甚至超过了炙热”全片很少提爱,平淡如水的展示了两位很伟大的火山科研工作者的“日常”片中大量的画面都是两位主角,生前自己留下的记录。在我看来,两个人都是足够“奇怪”的,也是足够固执的,所以才能如此坚定,对于梦想的追求坚定,对于彼此的选择也坚定。整个纪录片看下来,剪辑很喜欢,有俏皮动画特效,轻松不沉闷,也有他们由内而外散发的“佛系”态度。导演平淡地讲了一个炙热的故事,这两人一辈子一分钟都没有浪费。
《火山挚恋》是毁灭,是敬畏,是浪漫之巅;是创造,是极致,是烈焰般的生命力。只要火山活着,他们就活着。就像湖南企发文化的婷婷所说,在自然奇观面前,一切特效都自惭形秽。真正达到向死而生、出世又入世的火山伉俪。除了对浩瀚原始素材的整理剪辑、纪录片中多样的呈现形式外,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其实是整部片子的基调。这并非一场肃穆悲壮的告别仪式,而是让观众在看完后不由心生出对极致理想主义者的敬意,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倾慕,怀抱热爱,携手挚恋,得此人生,夫复何求?
更多精彩推荐:
电影《坠落》:比恐高更可怕的是爱恨《犬之力》:草木皆兵的秘密《呼朋引伴》:心与心的交流,每个人都有美好的希望火山挚恋纪录片运用了几处动画
火山挚恋纪录片运用了3处动画,在拍录纪录片的时候,插入了3段动画来体现纪录片的幽默性,在娱乐的过程中,也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晰,特别有创意,个性。越疯狂越热爱:尼采的情人、超人和马
在尼采还没有疯的时候,他爱上了莎乐美。“我们是从哪些星球上,一起掉到这里的?”
这是他的第一句话,几天后他就跟莎乐美求婚了,立马杯具。而就在一个月前,他还跟好友说,“婚姻完全是另一码事——我至多能勉强同意自己两年的婚姻。”
对于这一金风玉露相逢、胜却人间无数的事件,坊间流传最盛的版本是:
萨乐美,一个热爱学习的贵族女娃,十八九岁的年纪疯狂读书以致咳血,医生劝她到温暖宜人的意大利溜达养病,她便在那里电倒了忧郁内向的尼采。初见小美人的尼采羞涩紧张,还傻呵呵地陪着人家和情敌去照相。当天照相馆里的道具恰巧是一辆马车。于是,三人行,萨乐美站在车上威风凛凛地挥动着鞭子,两个男饭死在车前扮作老马咴咴狂叫乐此不疲。
大约后来尼采说出绝望又狠毒的“去见女人吗?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也只是出于爱而不得的悲伤,隔靴搔痒的愤懑,或者受到挑衅的报复罢?或许,并不是世人断章取义揣度而给他戴上的贬低女性的高帽子?
这段日子,尼采和莎乐美,以及引荐他们两人见面的共同朋友三人同游。尼采也不是没有等到和莎乐美独处的机会——去往蒙特-萨克罗山的散步。在尼采的回忆中,这是一个神圣的事件:
充满希望但永远不得实现;充满允诺但永远不能恪守。
但到底发生了什么,他闭口不谈;莎乐美也仅留下只言片语:
“我在蒙特-萨克罗山上是否吻了尼采——我忘记了”
这三个知识分子联盟时期,距离尼采酝酿着写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时期还有半年。他和这位精神恋人——“一个学生,倘若我的生命不能持久,一个女继承人和思想追随者”讨论“癫狂”、“上帝之死”、“宗教的渴望”、“英雄主义”……
他们有灵魂对话的前提:
“我们是最极端意义中的持有自由思想的人。”
莎乐美也深刻地理解地着尼采:
“他会作为一个新的宗教的预言者出现,而且是一个为自己的信徒招募英雄的宗教。”
尼采觉得自己的才华和意图似乎完全被她理解:
“一些伟大的精神习俗视野的观点是我最强大的生命源泉,我非常高兴,我们的友谊正是在这块土地上扎根和播种希望。”
但她时常也看不透这位哲学家:
“在我们本质的某一个隐蔽深处,我们相距十分遥远——尼采就像一座古堡,在其内部有些黑暗的地牢和隐蔽的地牢,却囊括了他最本质的东西……甚至我们可以像敌人那样互相对视。”
在尼采第二次求婚遭拒之后,他们的关系因彼此的期望不对等而恶化。莎乐美终于和画中的另一个男人,一起住到柏林。尼采说他自己“缺少免疫保护,缺少天然的保护手段”,比如与他人习惯性地进行以消遣为目的的交往。
莎乐美离开了他,尼采觉得受到利用、被滥用。有人对他说:
“莎乐美懂得他,但也懂得如何替自己另觅老师”。
可以说是非常伤人了
只留下他“独自面对我的任务,孑然一身。我需要一个对付这最无法忍受之事的堡垒”
堡垒,大概是写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并非普通意义的写作,而是一场狂喜的游戏,是一个紧急通告,让他从纷乱杂沓的人事中抽身,进入崇高的氛围中。他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他书写自己的孤独,却在认清自己过于理想化,选择下山,甚至获得了释然的狂喜。
这是一本寓言性质的书,大体讲的是查拉图斯拉下山后的遭遇和所做所言所感,由跟各类人等的演讲和对话组成。
因为是寓言体,每个人能从中悟出的东西千差万别。所以,我仅仅在这摘录部分——你没有读过的、尼采的格言警句:
超人的诞生
我爱那人,他活着是为了认识,他要求认识是为了让超人有朝一日活起来。他就这样意愿没落。
我爱那人,他热爱自己的道德:因为道德是求没落的意志,也是一支渴望的箭矢。
我爱那人,他使自己的德性变成自己的倾向和自己的祸患:他就这样为自己的德性之故而意愿生活以及意愿不再生活。
我爱那人,他不愿拥有多种的道德。一种道德胜于两种道德,因一种道德更能成为祸患所系的关节。
我爱那人,即便在受伤时他的灵魂也是深邃的,而且他可能毁灭于一个小小的冒险事件:但他仍喜欢跨越这桥。
我爱那人,他的灵魂过于丰盈,以至于他忘掉了自己,而万物皆在他心中:万物就将这样成为他的没落。
我爱那人,他具有自由的精神和自由的心灵:所以他的头脑只不过是他心灵的内脏,而他的心灵驱使他走向没落。
看哪,我是一个闪电预告者,来自乌云的一颗沉重雨点:而这闪电就叫超人。
超人的化身
目标是整个肉体的更高级的塑造,不仅仅是大脑。
创造的肉体为自己创造了精神,作为它的意志的一只手。
你该成为你自己的主人,也做自身德行的主人。你该能够控制你的赞同与反对,学会懂得根据你更高的目的,把它们公布和收回。你该学会在每种价值评判中理解有前景的东西。
在尚未完成第四章的时候,尼采的精神就像脱缰的马,再也不受他的驾驭了。他在街上看到一匹老马被马车夫鞭打,便猛地冲过去抱住马的脖子,甚至被那匹马拖着走。学界至今对他的死因似乎都没有定论。
在尼采疯了之后,却成了许多西方人和中国人喜欢的哲学家,大约是名字简单上口起的缘故。
实在也是因为他的疯狂,他的自负,他身上诗人胜于哲学家的气质。
记得我的高中十八岁有一个全年级的成人礼,要诗朗诵,我诌了一首长诗,难为了四位同学义正言辞、掷地有声地读了我的诗。其中便有查拉图斯特拉下山的一段。当时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如今似乎懂得了些许。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跟自己的同伴说的话。
所以我要孜孜写作,写一些自说自话,自言自语,写一些无用的废话和过于戏剧化的故事。
为你,我的同类,我的兄弟姊妹。
若是有一天你失落了,读一读尼采。
文学系出身,混迹在金融圈。写书评、影评、游记等关于心灵成长的过程。
阅后即焚 香沐浴更衣煮茶再阅一遍:
诗书倦年华,传奇误春秋。与君歌一曲,天涯梦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