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记录

《于谦小酒馆》「于谦小酒馆一直到现在我也不承认我有酒瘾」

时间:2022-12-15 13:35:49阅读:3119
最近在线上看了一部电影《老师·好》这部电影由于谦主演、监制,片中除了于谦之外,几位年轻的演员都没有什么名气,但是客串名单中却成为了该片另一大看点。从客串的演员中,张国立、何冰、马未都、韩童生、胡军、杨立新等众多演艺界的大咖都来客串了一把,除了这些老戏骨们,就连凭借《流浪地球》大火的吴京,都甘愿跑龙套,在片中还当了一次体育老师,过去于谦也在吴京的《战狼2》中担任配角。不得不说于谦的面子确实忒大了

      最近在线上看了一部电影《老师·好》这部电影由于谦主演、监制,片中除了于谦之外,几位年轻的演员都没有什么名气,但是客串名单中却成为了该片另一大看点。

      从客串的演员中,张国立、何冰、马未都、韩童生、胡军、杨立新等众多演艺界的大咖都来客串了一把,除了这些老戏骨们,就连凭借《流浪地球》大火的吴京,都甘愿跑龙套,在片中还当了一次体育老师,过去于谦也在吴京的《战狼2》中担任配角。

      不得不说于谦的面子确实忒大了,人缘好,怪不得有人说这部电影可以起个别名,叫《于谦老师的朋友圈》。

      于谦的新书《于谦小酒馆》,很有意思,聊聊吃喝玩乐,柴米油盐酱醋茶,各种历史典故,引经据典,文化底蕴十足,讲的内容也是让人一听就感兴趣。

      一本京味京腔的“说书式”小书

      于谦已经出版三本书《玩儿》、《于谦动物园》、《于谦小酒馆》,书面语言特色也是独具一格,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又是相声演员,对语言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出书的风格语言也自成体系,结合了自身特长采用了京腔京味的“说书式”叙事风格,生动有趣。

      ①京味京腔“说书式”叙事风格

      说起京腔“说书式”叙事语言风格,要数出生于北平的艺术家老舍的文学作品,小说为独具北京特色语言,这几乎成了当代北京韵味文学一种标志性语言范本,在《骆驼祥子》里更是有淋漓尽致的展现。

      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里有一段文字,是说祥子被军阀的队伍抓了壮丁,好不容易逃出来,又累又冷又饿的祥子在一个小吃摊上吃老豆腐,老舍这样写的:

      “祥子歇了老大半天,他到桥头吃了碗老豆腐:醋,酱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热的雪白的豆腐一烫,发出点顶香美的味儿,香得使祥子要闭住气;捧着碗,看着那深绿的韭菜末儿,他的手不住的哆嗦。吃了一口,豆腐把身里烫开一条路;他自己下手又加了两小勺辣椒油。一碗吃完,他的汗已湿透了裤腰。半闭着眼,把碗递出去:‘再来一碗’”

      这本《于谦小酒馆》选题都是民间食材,更多的是源于老北京常食用的那些食材做法,全书分为29个部分,果然是“小酒馆”十分随意,区分不是按照食材,有的按照民间定义如“下酒菜”,有的按照京味特色“打卤面”,而“豆腐”作为食材单列一单元,可见于谦对豆腐的热爱。

      豆腐上了案板,切两寸来长,一寸来宽,一公分厚的大块而,按现在的话说叫“厚片儿”。拿小刀,在一公分左右的厚度上再拉一个小口,青椒、香菜、芹菜、葱切末,用甜面酱拌好,塞进豆腐里田严实。饼铛放油,两面煎黄,拿起来晾着。

      “我一尝,真好吃!那豆腐不是石膏点的,是专门用卤水点的老豆腐,专带一种特有的卤水香。再搭上菜的清香、酱的酱香,咸丝丝儿的,好吃,而且清口。”

      于谦用京味儿文字如语言一样极具感染力,评书式叙事可以用很简洁的语言,却多维度表达出细节展现,语言生动幽默。不过幽默风趣的语言不过是外在的形式,而寓庄于谐,体味人间食材文化之韵才是本书的目的所在。

      ②京腔京味儿的渊源典故

      只要来北京旅游的基本上都会尝过“老北京的小吃”的著名品类,但如果不是百年字号,其实连店主都未必知道这些小吃的历史渊源,只有代代相传北京平民百姓中才流传的“胡同小吃文化”。

      于谦从小在北京胡同里长大,经历过大杂院的喧哗热闹,街头巷尾民俗美食的邻里相互,盘膝而坐打小听老家儿讲评书般京腔京味儿的渊源典故。

      于谦的叙事结构,就是带着京味儿市民文化的特色,比比皆是渊源典故、俗中带雅,看似朴素老旧,却含着些有年头的文化底蕴,那些略显粗俗的言行总透着那么一股子亲切与热乎劲儿,那一碗豆汁儿、一张烙饼都散发着浓浓的京味儿。

      “过去吃爆肚儿的,都是拉车的车夫、赶车的车老板、煤铺里面摇煤球的,这些下苦力的人。兜里有俩闲钱了,找个小摊儿,来盘爆肚儿,弄张大饼,就着一吃。钱再多点的,来二两老白干、烧刀子,算改善生活。”

      这个市民世界才是最能体现北京文化或者说是京味儿的核心文化载体。

      “过去北京有个说法,坐在摊儿上吃爆肚儿、吃卤煮那些人,越是穿着破衣烂衫,越没人敢轻易招惹,因为您闹不明白这主儿他真就是穷人,还是哪个王爷、贝勒化了装出来换口味来了。”

      在这种轻松的故事语言环境下,读者会有置身于拥挤热闹、人声鼎沸的老北京扬着黄尘的街道上,蹲在皇城根儿下熙熙攘攘的小贩儿叫卖声,茶馆、饭馆、支棚子搭坐儿的歇脚儿的人们聊天问好儿。

      “吃了吗,您呐?”、“劳驾”、“回见”、“哥们儿”、“今儿个”北京话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大多数人的话语系统、语言习惯,说起这些个词儿感觉特有范儿,带着谱儿,有那么点儿潇洒、随意、自在的意思。

      我爱吃豆腐,但您注意,我这吃豆腐不是那个“吃豆腐”——吃豆腐经常被引申为“占便宜”、这种意思打哪儿来的呢?打豆腐西施那儿来。

      于谦不是文学家、作家,只是出生土长的北京人,深谙于老百姓文化三教九流,吃喝玩乐,什么都写,什么都写得鲜活生动,妙不可言,令人称奇,也令人莞尔。虽然都是大白话,却很耐读。说他是性情中人,则是因为他不假道学,不假斯文,对异性懂得欣赏,也懂得尊重。

      作家刘一达说:“京味儿图书的要素,第一是北京的语言,第二才是北京的故事和风土人情,第三是在文章中反映出的地域文化的特色,缺一样都不能算是京味儿作品。”

      于谦的书这几点要素都有,又结合了口语化幽默,算是新时代的京味儿作品,不管是从文化传承还是了解民俗生活都是一部生动的作品。

      于谦经常自嘲的一些词汇“玩物丧志”、“草草不工”、“附庸风雅”、“放浪形骸”,甚至是“荤素笑话”,都穿插在书中的对食物的解读中,看起来是一种专业美食类博主讲述“舌尖上的北京”,其实表达是一种谦式“细品慢生活、烟火在人间”的生活态度。

      饮食中的烟火气,就是生活

      饮食男女,是人之大欲,人人都不能免俗,饮食中最高境界并未山珍海味,而是人间烟火的情儿味回忆。

      ①记录味觉,是对生活的回忆

      何炅在《向往的生活》里说:“吃到一个好东西,想到一个喜欢的人,这是很美好的联系。世界太纷繁,我们太健忘,所以要靠味觉记忆”。

      于谦对食物的记录都掺杂着他对小时候的记忆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的感觉和讲究。在讲瓜子的时候,他说北京嗑瓜子讲究氛围,冬天最好,过去住平房里外面鹅毛大雪,屋里围着炉子,喝着茶聊着天,水开了冒白气儿,抓起一把瓜子,咔嚓咔嚓那么一嗑,瓜子皮儿不能隔桌子上,垃圾桶,那样没劲!就弄一地瓜子皮,就要那随意劲儿!

      说起家常饭,于谦认为“妈妈菜”才是真好的,就跟老北京炸酱面一样,全国人民都知道北京的炸酱面有名,可是您要跟大街上随便拉个北京人问,哪儿做的炸酱面最好吃啊?他一定会告诉您说,自己家做的炸酱面最好吃,别的甭管什么地方做的,都是味儿的事。“要饱家常饭,要暖粗布衣”。

      当这些记忆随着齿间的甜味瞬间弥漫在脑海时,很享受。特定时间,地点尝过的味道总能帮我们准确保存当时的记忆,连当时的心绪也不会遗漏半分。美食携带的记忆一旦成为我们的集体无意识之后,自然也就成了一种文化。

      ②小菜小酒小滋小味,是对情感的追忆

      都知道于谦的三大爱好是“抽烟、喝酒、烫头”,于谦说他对喝酒其实不是爱好,算是癖好,因为有讲究,不馋酒,他说不承认自己有酒瘾,只图与朋友们在一起带点酒意的相处之道,享受那份惬意劲儿。

      虽然这本书名叫《于谦小酒馆》,却出了序章几乎没涉及酒的讲述,反而是围着酒桌上的下酒菜、主食、鸡鸭鱼肉等酒桌菜品为主题。可见,于谦真的不是酒徒,而是个享受微醺之意与知己好友的友谊私情。

      古代文人饮酒多爱其微醺之时的飘然之感,虽不如飘飘乎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美妙,但可以暂时忘怀烦恼,任他平生羁绊,壮志难酬,抑或是思亲不见,羁旅怀乡,反正这些都可以在梦境中得到满足。

      酒里有日月乾坤,饮食有悲欢离合,喝好酒,吃好菜,交挚友,是于谦的生活态度。

      写在最后

      于谦的生活随意随性,身处京城娱乐界,却不为此所付诸一生所有。而倾心于自己的动物园,小酒小菜的惬意之中。

      于谦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忱,总有返璞归真的感动。“谦式”生活在躁动的信息时代,总能让人纯粹于生活细节,闲逸与方寸之间。人世间,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作者介绍:荣荣

      关注女性,赋能家庭。欢迎关注~@荣荣家庭关系教育

      《于谦小酒馆》「于谦小酒馆一直到现在我也不承认我有酒瘾」

      从古到今谈饮食——《于谦小酒馆》

      在书店里看到于谦老师这本书还是因为颜值,封面是一杯酒和酒杯的倒影,旁边是黑色打底,整体感觉犹如是某人推开了门,刚好看到酒与酒杯的倒影,很有故事感。

      起先我以为主要是讲酒文化的一本书,翻开书才知道原来是打着酒的名头大谈各类吃食。正如书的封底上于老师的一句话:“一直到现在,我也不承认我有酒瘾。为什么呢?因为我喝酒是在享受喝酒的那份惬意劲儿——三五知已坐在一块儿,海阔天空这么一聊,感觉特对!”
      记得小时候过年,长辈子们围坐一张桌子,酒上桌,一顿饭的时间总要二个多小时才能结束,喝点小酒,吹吹过去,聊聊未来,其乐融融。而现在过年吃饭,大家都在餐厅吃饭,酒还是那个酒,只是再没有以前那种感觉,一顿饭下来一个小时搞定,然后各回各家,感觉就像是在赶场。看来喝酒聊天也需要看场地。

      《于谦小酒馆》里谈饮食,从下酒菜,烤串,小龙虾,鸡,鸭,鱼肉一直讲到了油,盐,酱油,除了讲这些食物的作法外,还将食物从中到今都给梳理了一遍。让我们这些读者不仅了解到传统吃食做法,顺带着连它从何而来都一并习到。还蛮有意思地。

      比如书里谈第一吃螃蟹的人是一个叫巴解的人,他本是为了解决螃蟹堵塞沟渠的问题,却将螃蟹给烫熟了,香味扑鼻,于是巴解将其吃了,才发现这东西真心好吃,因为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把这解字下面加了一个虫字底,蟹就是这么来了。

      火锅算命——说是日本人发明的。说鸳鸯锅就像一个太极图,所以日本人管这个叫太极定阴阳。哪个菜怎么摆放,哪个肉在你的什么方位,哪个先熟,哪个先飘起来?都有一定的说法。比如,你下的牛肉丸子漂起来,其它都没有漂起来,说明你最近人缘不太好,背后招小人。又比如腰花没有漂起来,说明肾脏最近不好。这就是一乐。

      看这本书就好像在听于老师唠嗑,越听越有意思。

      《于谦小酒馆》「于谦小酒馆一直到现在我也不承认我有酒瘾」

      《于谦小酒馆》讲得不仅仅关于酒得事儿,更是关于“下酒菜”的趣事

      酒,对人生来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特殊的含义。很多时候,很多事情,许多感情,能用一杯酒来解决问题,能用一杯酒来助兴。谦大爷爱酒也是出了名儿,他在外有一句佳言:要啤的,还是要白的。

      曾经一场车祸版的《汾河湾》,是谦大爷奉献的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一场相声表演。我也曾看过谦大爷喝酒的一小段视频,海大的碗,一饮而尽,喝得红光满面,豪气冲天。当然,谦大爷在书中也说道:一直到现在,我也不承认我有酒瘾。为什么呢?因为我喝酒是在享受喝酒的那份惬意劲儿——三五知己坐在一块儿,海阔天空这么一聊,感觉特对!当然,有条件的话也得吃着,吃着那就更放松了,口腹之欲嘛!谁都喜欢。颠仨炒俩,弄几个爱吃的菜,坐在桌子上一侃山,多好啊。

      可见,谦大爷爱喝酒,但是他的目的不是为了喝而喝,那是瘾君子,谦大爷喝酒,是自己喝惬意,跟朋友喝融洽。这也不难看出,谦大爷的处世哲学。

      一 于谦的北京老味儿处世哲学

      据说,老派北京人重礼数,善待人,颇有尊贤礼让之风,惯会以玩世的心态体味人生。作为老北京人的谦大爷就是如此。说相声是玩,出书是玩。平日里,养马、遛狗、养鸟、养鱼,天上飞的,地下走的,水里游的,好像没有他不玩的东西。他的一切,就是“玩”。

      正如郭德纲先生说的,于谦是个很会生活的人,他的生活,归根于一个字“玩”。在他看来“玩比命大”。对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始终保持玩的心态,就不会觉得累,什么事儿就都带着趣味儿。

      谦大爷看似凡事儿都随性洒脱,全然不在意,实则是将这世间之事看得通透明白。郭德纲先生的徒弟们都爱跟谦大爷在一块儿,有什么事,也是先去找谦大爷商量。私底下,徒弟们演练相声,即使再不好笑,谦大爷呵呵一乐,既缓和了气氛,也不至于让徒弟尴尬。

      同样的,郭德纲先生的相声之所以能够如鱼得水,离不开谦大爷的功劳。之前郭德纲先生的搭档,德云社的开创者之一,张文顺先生捧哏时,擅长攻击,刺啦啦地直怼回去。相声就差了那么点儿意犹未尽的感觉。换成谦大爷之后,郭德纲先生自己也感觉到了舒服。舞台上的谦大爷定位明确,不慌不忙,衬托别人。他是顺着郭德纲先生的剧情走,不争不抢,偶尔搭腔,但句句都踩在点上。

      大智若愚,待人谦和,是所有接触过于谦的人对他的评价。

      跟这样的人相处,就像杯中的酒,醇香、舒服、痛快。

      二“放下烦恼,嘬嘬老味儿!”

      谦大爷好酒,对关于酒的美食,谦大爷也讲得头头是道。从南到北、正食副餐、满汉全席到清粥小菜都能把平常不知道的犄角旮旯的吃法告诉你。
      所以,此书的书名虽是酒馆,实则不止讲的是关于喝酒的事儿,更多的,全是关于食物的,从头到尾顺着读下来,仿佛吃了一大顿饕餮大餐。

      书中关于各种下酒小菜,如数家珍。各地有各地的习惯,烤肉撸串配啤酒;丸子汤变着花样汆汤,羊肉的、猪肉的,还有素的;各种时令野菜。
      喝酒讲究个就酒,没钱人有没钱人的喝法,来上二两酒,几个鹅卵石蘸着酱醋,或者一个花生米,甚至还有嘬洋钉子的;有钱人也有有钱人的喝法,来碟子鸡爪子,几颗花生米,碗碗碟碟地摆上一桌子。他们嘴里咂摸着味儿,喝着酒儿,聊着天。倒也是喝酒的趣味儿。
      文中也提到了就酒时的,下酒菜的选择:酒菜一般就是有嚼头、有味道,还吃不多、吃不饱,不耽误后边吃饭的,这样的菜,下酒最好。这一点,很像谦大爷的性格,这下酒菜,不能夺了酒的主位,它存在的目的,就是烘托主位,作点缀用。认清自己的位置,安稳而知足,便是上乘的做法。

      酒喝好,轮到硬菜上桌,鸡鸭鱼肉排着队上。这算是一场酒宴上的尾声,就着主食吃着菜,尽兴而来,尽兴而归。

      这一场酒,仿佛是打通了任督二脉,从里到外都透着一股子舒畅。

      好酒的人,他们每天坐在这儿,要二两酒,老朋友闲聊几句,不管吃点什么喝点什么,那份惬意劲儿,慢生活的感觉,才是最让人欣赏的,不是深陷在酒精中不能自拔的酒腻子,只是好着那口悠悠岁月的舒缓。
      这份感觉,就仿佛幸福全在唇齿之间,绵长的酒香在口中久久不能消散,酒馆里三五好友的午后小聚,是冬日里一碗撒上葱花香菜的乳白羊肉鲜汤,是疲累一天回到家的油酥花生米加小酒。

      懂得酒香美妙的人必定是懂得生活和热爱生活的人。

      而这,从古到今,关于下酒的佐料,也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值得说道说道。
      三以文、以诗佐酒的趣闻

      古今中外,或文人墨客、或政坛精英,爱酒之人举不胜举……王尔德曾经这样描述他挚爱的苦艾酒:“一杯苦艾酒下肚,你见如所愿;两杯之后,事与愿违;酒过三巡,世间真相如实展现,而这才是最可怕的时刻。”说活我国古代,陶渊明嗜酒,篇篇诗作离不了酒,李白更是被称为“酒仙”,余光中曾这样评价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说起以书佐酒,首当其中的便是苏子美 , 此人是宋代文人、词家。关于他汉书下酒的趣事,源自宋人龚明之的《中吴纪闻》"苏子美饮酒",书中说道::"子美豪放,饮酒无算,在 妇翁 杜正献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正献深以为疑,使子弟密察之。闻读《汉书·张子房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 误中副车 ,遽 抚案 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 ,此天以臣授陛下,又 抚案 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正献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物,一斗诚不为多也。’”

      这件事翻译过来就是说,苏子美性格豪放,酷爱饮酒。每每在夜间读书时,都要饮一斗酒。老丈人觉得奇怪,便使唤人去看看,去的人发现苏子美在读《汉书·张良传》,每有感慨,就饮一大杯。 杜衍 听说,笑道:有这样的下酒物,饮一斗一点都算不得多!

      以书佐饮,既体现了文人墨客的雅致,又在彰显着他们的直率纯朴。除去苏子美的汉书下酒这桩美谈, 陆游 曾在《雁翅峡口小酌》中写到:" 欢言 酌请醥,侑以案上书。虽云泊 江渚 ,何异归 林庐 。"清代文人 屈大均 《吊雪庵和尚》一诗中也写道:"一叶《离骚》酒一杯"。清代后期曾做过礼部侍郎的宝廷也有诗云:"《离骚》少所喜,年来久未温,姑作下酒物,绝胜肴馔陈。愈读饮愈豪,酒尽杯空存。"

      林清玄曾在《温一壶月光下的酒》中这样写道:诗词也可以下酒。喝淡酒的时候,宜读李清照;喝甜酒时,宜读柳永;喝烈酒则大歌东坡词。其他如辛弃疾,应饮高梁小口;读放翁,应大口喝大曲;读李后主,要用马祖老酒煮姜汁到出怨苦味时最好;至于陶渊明、李太白则浓淡皆宜,狂饮细品皆可。

      可见,这酒中的真味,全在那诗词中。李白对着孤月的惆怅: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即将奔赴战场的男儿尽情畅饮:葡萄美酒夜光杯。苏轼的《水调歌头》,更是字字珠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酒与诗人的魂魄、情感浑然天成,早已自成一体。佛家虽然讲究酒、色、财、气四大皆空,纵观古今,喝酒到极处之人,颇有几分佛家的境界。荣辱皆忘,前尘往事化成一缕轻烟,尽成因果,不正是佛家所谓苦修深修的境界吗?

      这幅场景,倒是让人想起白居易的那首名诗《问刘十九》:红泥小火炉, 绿蚁 新焙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好酒好菜皆以备齐,咋们就着月光,把酒言欢可好?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

      首页

      电视剧

      返回顶部

      电影

      会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