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记录

兰晓龙 长津湖剧本「兰晓龙电影长津湖的原著小说为何取名冬与狮」

时间:2022-12-02 09:06:50阅读:1076
2006年,一部横空出世的《士兵突击》不光让王宝强、“许三多”一举爆红,也让“钢七连”的名字在无数观众心里扎下了根。这个“钢七连”其实就是日前热映的电影《长津湖》里的“钢七连”!著名作家兰晓龙是热映大片《长津湖》的编剧,他的小说《冬与狮》近日出版,这部小说可以称为电影的文学版,描写了“钢七连”血战长津湖的壮烈场景,讲述了伍千里、伍万里兄弟的热血故事,带读者深入感受这场战争中志愿军战士的伟大与不屈。

      2006年,一部横空出世的《士兵突击》不光让王宝强、“许三多”一举爆红,也让“钢七连”的名字在无数观众心里扎下了根。这个“钢七连”其实就是日前热映的电影《长津湖》里的“钢七连”!著名作家兰晓龙是热映大片《长津湖》的编剧,他的小说《冬与狮》近日出版,这部小说可以称为电影的文学版,描写了“钢七连”血战长津湖的壮烈场景,讲述了伍千里、伍万里兄弟的热血故事,带读者深入感受这场战争中志愿军战士的伟大与不屈。

      和电影《长津湖》里一样,《冬与狮》故事的主要背景是朝鲜战争第二次战役东线战场的长津湖一战。1950年秋冬之交,第七穿插连所在的第九兵团原本驻扎在华东地区,被紧急征召开赴朝鲜长津湖战场。因为白天有美军不间断的空军侦查,为避免暴露,第九兵团战士在将近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中,昼伏夜行三周,隐蔽接敌,完成对美军的分割包围。十万志愿军战士发起总攻之前,美军毫无觉察……最终,志愿军靠着伟大的牺牲精神、战争智慧战胜了美军王牌部队陆战一师。

      小说《冬与狮》通过对第七穿插连的描写,带着我们感受这场战争中志愿军战士的伟大与不屈。其中,七连长伍千里是民族脊梁式的人物,既有英雄的胆识、指挥若定的智慧,也有动人的担当。他和大哥打仗,是为了弟弟一辈可以不用打仗,自己和梅生“尽力而为,尽命而为”,是为了战争“离她们远远的”。梅生对妻子、女儿有着深深的眷恋,他可能是七连里最渴望“回家”的人,所以在七连打到五分之一都不剩的时候,指导员也会怒吼“我们只想带着打烂了的船回家!每一个!每一条!”然而,在最危难的时候,他也会用自己心爱的脚踏车拖着炸药冲进硝烟中。

      “狮子是不属于冬天的,但冬天的狮子依然是狮子。”在兰晓龙笔下,七连的这群战士,就是以肉身守护国门的狮子。在长津湖战场,他们靠着三八大盖抗击着美军的飞机坦克,以薄薄的棉服对抗着零下四十度的严寒,“快冻死了,可还在追击”……这样的战争需要明白,这样的牺牲需要证明,而《冬与狮》就是这样的“明白”与“证明”。

      在著名编剧、影评人史航看来,《冬与狮》讲的是志愿军靠什么战胜美军的问题。“美国人也一直在思考,到底在朝鲜战场上是什么打败了他们?是志愿军英勇的军队还只是严寒的天气?谁打败了或者说在朝鲜战场发挥了应该发挥的作用?是冬天吗?还是狮子、志愿军?这是一个选择题,就像是与非,《冬与狮》这本书就回答了在这场战争当中是谁更重要,是天气还是人心?是军队、是牺牲精神。”

      史航认为,《冬与狮》能“让大家看看跟以往你见过的、别人写过的战争不一样的战争……世界上有,但文学描写中没有的东西,这个东西是更珍贵的东西,大家都不知道该写这个,兰晓龙就把这个写了”。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长津湖》热映时,原著小说作者兰晓龙并没有去蹭热点,甚至书名也选择了用“冬与狮”,而未用“长津湖”。史航认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冬与狮》的意义,就是“让事情是它本来该有的样子”。“我画一道杠在这儿,我走了,请大家努力把这道杠拍出来,因为所有人看到都觉得这道杠挺值的,它不是地平线,它是天际线……”

      很多人对兰晓龙并不陌生,他是电影《长津湖》编剧,也是国民神剧《士兵突击》和《我的团长我的团》编剧,还出版有《生死线》《好家伙》等小说,曾获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编剧奖、全军电视剧金星奖优秀编剧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奖等。

      在《冬与狮》序言中,兰晓龙透露,自己的父亲曾作为军医参加了朝鲜战争,但自己一直以来对于朝鲜战争的真正意味却始终缺乏深入的了解。“抗美援朝,跟你们一样,我看重前四个字,保家卫国。抗美援朝,跟你们一样,我不了解。此题材的小说我就读过一本,魏巍老爷子的《东方》,史料倒没少看,然而写剧本时是需要开着搜索引擎的。我的老父亲据说参战了全程,然而他是个军医,窃以为他离战场很远;又据说他其实是个揣过43反(坦克)的军医,然而还是窃以为他离战场很远,因为他是个军医。了解,当你真想去了解时,就是个没上限以至无法达成的企望。一个人都是这样,连对我的老父亲都是这样,何况一场战争。”

      一次偶然的机会,兰晓龙看到一位18岁战士的照片,“他托着个橘子(也许是糕点),憋着乐,有点懵懂,生机盎然,有点跳脱”,而后被戳中,产生强烈的创作欲。兰晓龙感叹,“他真年轻。他们真年轻”。《冬与狮》就塑造了一个这样的十八九岁的少年——伍万里。他有点顽皮,有点懵懂,跟着二哥伍千里上了朝鲜战场,参加了第七穿插连,在一次次的互助与牺牲中,万里逐渐领悟了,流淌在二哥与战友们身上的激情到底从何而来……就是一个个像伍万里这样的年轻生命,为了家国,守护着他们身后的那一片世界。

      具体到《冬与狮》,兰晓龙表示,写作的念头诞生于2014年。“2014年参加一个剧本讨论会,我当时就说长津湖,其实这个最早的源头来自于导演孔笙,孔笙原来跟我说过一个‘人肉迫击炮’,就是甩手榴弹。我就把这个建议提出来,我说实际作战中有没有可能这样去做呢?因为长津湖战场是零下40多度,炮冻到缩膛是有真实记录的,哪怕零点零几毫米,这个炮说装不进去就装不进去了。而当年能拉到长津湖战场上的唯一重火力是步兵炮,是60毫米迫击炮,这是拆开了以后人能够扛过去的武器。就这种仅有的火力都已经丢失的时候,剩下的东西是什么?有了这样一个由头,后面便有了写作动力。写东西需要给自己一个由头。你往往写一个东西最难的不是怎么编故事,是你知道为什么要写它。你本来以为它是几个空间,当它成为一个空间的时候,它一下把你‘为什么写这个’的‘为什么’解决掉一半了,就剩下半个‘为什么’了,省去了很多。”

      兰晓龙认为,长津湖战役是我军最为痛定思痛的一场仗,“我们刚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怀着很多美好的希望和理想的时候,突然那边(的侵略)来了,我们迎上去了。有一点是我深信不疑的,我觉得如果没有这场战争,我们国家可能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我觉得很多地方我会往一个后置上面去想,因为它当时鞭策了我们”。

      在被问及如何用一句话概括《冬与狮》时,兰晓龙借书中主人公谈子为的一句话,以诗化的方式做出了回答:“胜利需要证明!”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冬与狮》还随书附赠兰晓龙即将出版的新作《战与祀》节选。这部作品将全景式地描写朝鲜战争时中国人民在从军事到外交等多条战线上的顽强与隐忍、不屈与抗争,再现了上世纪50年代的国际政治风云。(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编辑:王欣 责任编辑:董小玥 审核:周华

      兰晓龙 长津湖剧本「兰晓龙电影长津湖的原著小说为何取名冬与狮」

      《冬与狮》(电影《长津湖》原著小说)兰晓龙

      “我们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打,我们只知道我们不得不战。我的祖国站起来了,伤痕累累,穷困不堪,并不理想,但是她给我最大的理想。”

      《冬与狮》是兰晓龙老师的神作,讲述抗美援朝中,惨烈的长津湖战役。主线是《士兵突击》钢七连的前身,朝鲜战场上的穿插连七连,他们是狮子,即使在朝鲜的寒冬中,它依然是一支雄狮的队伍。

      书中以伍千里、伍万里两兄弟为着眼点,同时塑造了梅生、雷公、谈子为、余从戎、平河等人物群像,以小见大,讲述出千千万万平凡的志愿军战士的故事,他们义无反顾奔赴战场,为国捐躯:以身体为炮弹,用肉身护国门。

      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他们会痛他们会害怕,他们有父母要养,他们有孩子要教,他们也想回家:待我回家,代我回家,带我回家!

      他们的故事太过惨烈,看小说和电影都是全程泪崩;他们的故事又如此真实,让我们切身体会到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

      兰晓龙老师的小说写得非常专业和严谨,书中大量还原了历史细节和军事装备情况,确实是军事领域非常棒的作品。

      虽然像我一样知识盲区较大的读者,对专业部分读起来会比较吃力,多少影响了阅读效果,但是,依然无法阻止我们含泪读完整个故事。

      相信也有很多读者是先知道或者看过电影《长津湖》后,才知道这部小说。重温小说时,电影中的一幕幕再一次呈现在眼前,栩栩如生。

      为了屏幕效果,也为了照顾观众感受,电影中更多地呈现了人物情感部分,隐去了更多战争残酷的场面,对比之下,小说的描写更加贴近真实战争情况。

      无论电影还是小说,我们都需要感谢,感谢有这些好的作品,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前辈的不易,致敬那些英雄,因为他们的前仆后继,义无反顾,方有如今的和平盛世;因为他们着单薄衣衫,在冰天雪地里啃过冻土豆,才有你我在温暖的屋中,坐看电影和小说的日子!

      佳句摘抄: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

      “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人均寿命三十五岁的国家没有工业,因为人生刚开始就结束了。”

      “战争,饥寒,疾病。我昨天还在想,仗打完了,中国人至少能有五十年的人生。”

      “想好了。和平,温饱,建设,人才有得七十年,甚至百年。”

      “他是无神论者,却相信人有其魂,尤其此刻,很需要这种依托。”

      “(卫生兵)正拆开自己的棉被,只要棉絮。千里叹息:‘可惜了的。’卫生兵答:‘医用棉不够。’”

      “不一定会死,好过一定会死。”

      “这么早就睡是因为躺着比站着省地方。”

      “炸弹还在连三接四,但居然显得很安静,因为被炸得沉静之极。甚至连钢铁与火焰之中的死亡都是沉静的,没有惨叫,只有安静的牺牲。”

      “万里:‘什么是保家卫国?’千里:‘我们上一个百年没有做好的事,我们下一个百年必须做好的事。他和大哥没做完的事。我在做的事。”

      “七连全是野马,所以一帮子步兵居然跑出了骑兵的感觉,一帮子有振作起来的汉子奔流于残雪,没入狼林。”

      “这是一支像乞丐一样的军队,和一双双燃烧的眼睛。”

      “对,迟到,挨饿,受冻,迷路,血管里流着冰,晃瞎眼,我们的地图来自小学课本,连我们的指北针都冻上了,但是我们终于来了。”

      “我们只有这个,我们真的只有这个啦!”

      “不时有人倒下,倒下的人会尽最后的力爬到路边,因为后来者可能绊倒在他身上,而绊倒后很可能再也爬不起来。”

      “大部分时候,美军的一触即溃是假象,实则是为了拉开距离,以便展开他们压倒性的优势火力。而志愿军的应对就是紧贴,我没有优势火力,但我绝不会给你发挥优势的距离。”

      “善良是下意识的举动,小杰登一边伸手想拉住这个随时会掉下深渊的家伙。他的善意把他救了,余从戎的回报是微笑着,用大拇指反指了指自己的后肩。”

      兰晓龙, 1997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后进入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成为职业编剧。代表作有《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生死线》《好家伙》。曾获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编剧奖、全军电视剧金星奖优秀编剧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奖等。

      兰晓龙 长津湖剧本「兰晓龙电影长津湖的原著小说为何取名冬与狮」

      小说伍千里叫啥名字

      小说伍千里名字叫李昌言,用小说改编电影《长津湖》,伍千里是该影片中英雄人物,现实生活中真实原型叫李昌言,他是27军捣80师239团2营4连连长,描写伍千里即李昌言带领英雄连捣毁美军北极熊团团部的故事。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

      首页

      电视剧

      返回顶部

      电影

      会员中心